海创云视野

为您传递最新政策、行业资讯、干货分享,不妨来充个电吧

“一芯驱动”:重塑武汉新脊梁

2019-02-19                 网络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为湖北区域和产业发展行棋落子,画下点睛之笔。“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布局图、路线图和作战图。它重在解决新矛盾,落实新要求,激活新动能,推动全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站在新起点,攀登再奋力。今起,湖北日报推出“‘一芯两带三区’从春天出发”系列报道,展现各地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举措。敬请关注。

2018年,武汉GDP总量突破1.48万亿,比上年增长8%,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

经济下行压力下,高新技术产业增速不减,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5%,医药制造业增长9.4%。

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了武汉“国家战略要津”的地位,也赋予了武汉新的使命。

芯片引领创新,面板拉动增长,端网作规模支撑。作为“一芯驱动”的主战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四大国家基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武汉竞相发展,只争朝夕。“一芯驱动”,在产业之“芯”,在区域之“心”,在动能之“新”。百年老工业城市武汉,如何舞好龙头,重塑产业新脊梁?

变奏:重构产业之“芯”

2009年以前,武汉的工业脊梁,一度以钢为“纲”。

至“十一五”末期,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是武汉的主导产业。

2011年,该市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以上汽通用、东风本田、联想、摩托罗拉等为代表的“新武汉造”,开始起飞。武钢“打喷嚏”,武汉不再“感冒”。

那一年,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约占该市37.7%。5年后,这一比重快速跃升至63.6%。“这是武汉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称。

随着“一芯驱动”战略的提出,湖北将依托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

转型期的武汉,迎来产业“腾笼换鸟”的黄金机遇。

武汉东郊,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国光谷,已在高新技术产业砥砺前行了30年,并且还在不断向新兴产业更高端“升级”。

而几十公里外,另一场转型之战已在新城区打响。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是武汉最早的蔬菜和农产品集散地。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便靠食品工业“一柱擎天”。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花啤酒、统一、康师傅、周黑鸭……从新沟到吴家山,几百家国内外食品企业,承包了武汉千亿食品工业60%的产值。GDP在新城区里,“躺着睡着都是第一名”。

2014年,位于江夏的通用汽车投产,产值一年跳增数百亿元。东西湖首次被江夏反超。“这对东西湖触动非常大。”武汉市经信局该负责人称,2016年,东西湖大力争取国家网络安全基地落户,迈出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转型的关键一步。随后,京东方、美国康宁、中兴通讯等一批高科技巨头密集落户。“从卖水和方便面这种最老的食品工业,跨过几个产业阶段,直接跳到显示面板、集成电路、光通信这样的高新技术领域,令人不可思议。”

引领:赋能区域之“心”

尽管从经济体量来看,相比传统实体经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尚无法托起区域经济的“底盘”,但“一芯驱动”,却释放出了一个中部大省高质量转型的战略决心。“一芯驱动”,须从全省一盘棋,赋能区域之“心”——

强化武汉“主中心”地位和襄阳、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提升武汉城市圈和其他城市群功能,发展壮大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支撑的“心”引擎。

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过十多年建设,武汉与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市之间的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同时,产业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武汉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建的产业园超过20余家。

一些武汉骨干企业,将生产基地部分或整体转移到圈内城市,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年前,华工科技将旗下二级公司华工高理,从武汉东湖高新区庙山大学科技园,“移栽”到孝感。如今,每天180万只传感器从孝感基地下线,全球每10台空调中有7台传感器用的是“高理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度传感器供应商。

两年前,光谷光电子领军企业长飞,在潜江打造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研发基地,总投资约50亿元。这是武汉城市圈启动建设以来,从武汉转移到圈内城市的最大产业投资项目。

紧邻江汉油田的这座“油城”,自此蝶变“光纤小镇”。

以光谷生物城为“火车头”,我省生物产业版图由武汉一枝独秀,演化为“1+8”多点支撑。荆楚大地上,宜昌、荆门、十堰等8个区域性生物产业园相继破茧而出。

“一芯驱动”的湖北探索,关键在创新,成效在输出。这些“溢出效应”,犹如燎原星火,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谋远:激活动能之“新”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先后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的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考察。

考察中,总书记反复强调,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摒弃幻想、自力更生。

“十三五”开局,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换轨”——由传统动能驱动,向新动能驱动转换。这是一场艰难的转变,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动能减弱,亟需新的增长点。

“一芯驱动”的根本,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

总书记视察湖北后不久,《光谷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20条》出台,提出在现有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5+2”产业板块基础上,加快布局前沿产业,如5G通信、全光网络、空天地宽带互联、量子信息、脑科学、分子育种、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鼓励新业态蓬勃发展。

2019年1月5日,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作为该市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他说,2018年,武汉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突破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武汉“三新”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27%,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大江奔腾。两岸,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四大“国字号”基地拔地而起,承载着国家的重托,也孕育着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