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创云视野

为您传递最新政策、行业资讯、干货分享,不妨来充个电吧

人死了钱没花完,微信支付宝等“数字遗产”该如何处理?

2018-12-26                 网络

“你是想笑死我,继承我的蚂蚁花呗吗!”如果这不再是一句玩笑话呢?

前不久,有人在社交网络上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比起担心死后的遗产问题,我更担心的是我的微博号和QQ号里的东西到时候该怎么办?引起各路网友强烈的共鸣。

数字遗产

线上生活已经成为了现实生活的延伸。当前的我们每个人,每天中越来越多的时间不是面对人,而是对着一块屏幕,展示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我曾经想过,如果我未来老去过世,甚至于不幸倒在了创业路上,微信和支付宝账号怎么办?难道让我像传递“遗产”一样传给自己的娃?对于这些“非实物资产”,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数字遗产。

去年年底,美国特拉华州(Delaware)颁布了一项关于数字遗产问题的新法律,这项法律允许在当事人死后或丧失行为能力后,家人获得当事人的数字资产。也就是说遗嘱继承人将拥有当事人的数字账户和设备,类似于对实物资产的继承。这一法律首先将方便特拉华居民对比特币的继承。

除了物质的资产以外,对于所有人来说,那些云备份里的相片、自制视频、亚马逊上的愿望清单、淘宝的购物记录、博客日记、和朋友来往的信件、社交关系等等,当然也不排除某个游戏的LV99的用户账户。

处理方式存争议

关于“数字遗产”的归置问题绝不是简单地将账号和密码传给谁的问题。近日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将一个已故女孩的Facebook账号判给其父母的事件引发了争议。2012年,这名年仅15岁的女孩在柏林被地铁碾压导致死亡。其父母向Facebook申请进入女儿的账号查看信息但被拒,于是这对父母将Facebook告上法庭,该案件几经波折得到了现在的结果。

从伦理、情感等角度来看,这对父母的做法会得到许多支持,但是对于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保护用户隐私是第一要务,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间未经同意也不能随意调取个人信息。

另外在人们注册社交账号的时候获得的是这些服务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所以一些观点认为“数字遗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而是更倾向于“数字痕迹”,即因技术的进步存留原本不会存留的信息。

如果没有互联网,也不会有这样的纠结。但既然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对“资产”的定义也会随之改变。尽管这些“数字遗产”在传统的货币价值体系中没有太大意义,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它是个体生命的一部分,对于亲朋好友也是一种缅怀逝者的方式,所以其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正因如此,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在近年来相继推出了代理人服务,也就是允许用户设置账号管理人,以便日后“数字遗产”可以有个归属。一些企业也敏锐地嗅到了个中商机,开始提供与“数字遗产”存储相关的服务,用户可以将账号密码储存并指定继承人,甚至还有专门帮助破解已故亲友账号的黑客。

国内数字遗产如何发展?

随着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兴起,几乎所有人的微信和支付宝账户里都有些余额,那么倘若主人离世,这些钱又该怎么处理?

对此,微信团队表示如果用户去世后,家人不知道账号密码,可以通过联系微信客服电话或者在线客服,通过提交相关证明(身份证、关系证明、死亡或火化证明)之后,在线提交或邮寄至微信官方客服即可依法继承财产。

所以你不用太担心“人死了,钱没花了”的问题,即便你花不了了,微信也会找你最亲近的人帮你花完。

但并不是国内所有公司都像微信这么“善解人意”。很多互联网企业还是会在用户条款中写明用户不得将账户转让给他人,或者用户只有对账户的使用权,所有权则提供服务的企业所有。这就意味着,你在这些公司网站下载的电影和歌曲等一切网络资产,只属于你的个人账户,一旦这个账户无法再被启用,它的使用权也将就此终止。

随着互联网相关法律的完善,相信越来越多关于数字遗产的问题会有具体的处理说明。

“数字遗产”中的创业机会

解决“数字遗产”问题,除了期待互联网相关法律的改进,创业企业也可以发现些许商机。“逝者如斯夫”微博,截至 2016 年 5 月 28 日共关注了 2129 人——2129 个被博主认证死亡的账户。每认证一个死亡账号,运营者都会根据该账户的微博内容总结出一条”讣告“:年龄、死亡原因,性格爱好等信息,并给出死亡账户的链接,于是粉丝们就可以顺着到逝者的微博上留言,更多时候,他们会在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里留下一支蜡烛。

除了微博,他们还做了一个“逝者如斯夫”的微信,人们可以在上面给亲人朋友建造“纪念花园”,看起来有点粗糙,像是低配版的 QQ 空间留言板,上面有相册和故事,然后来的人可以献上蜡烛和留言。

我们在互联网留下越来越多的回忆,当我们彻底与世界告别,你会希望自己在网络留下的痕迹长存于世,还是希望它随着自己一起消失呢?